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班 杨勇:弥合旅游研究与经济实践的脱节 ——思考与探索

※发布时间:2022-1-15 19:51:15   ※发布作者:佚名   ※出自何处: 

  华东师范大学杨勇教授从旅游经济研究视角,就弥合旅游研究与经济实践的脱节问题分享了他的个人思考与探索。他从旅游研究与经济实践脱节的合与表现出发,指出了几个值得研究者们的现象,并结合自身研究经历提出了弥合的径。最后,杨勇教授对年轻研究者提出了几点,为其未来的研究打开了思。

  从角色定位来看,旅游研究与经济实践代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体系、社会群体和目标追求。知识体系方面,研究与实践代表的生产运作运营的规律与大有不同;社会群体方面,旅游方面的研究学者群体与从事经济方面实际操作的社会群体对应的群体角色及其承担的社会功能与职能也有所不同;不同群体之间的目标追求也存有不同,旅游学者追求知识的增进与理论研究,而实践者更多追求更高效益与效率的平衡。这些不同意味着,旅游研究与经济实践的脱节存在必然性。对于年轻研究者而言,如何处理好旅游研究与经济实践的关系,使得两者既双轨并行又交融发展,是需要的一门重要课程。

  杨勇教授从旅游研究中的“内卷”(Involution)与“不演化”(un-Evolution)切入。他认为,内卷增强了竞争,对学术界或许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最令人担忧的是研究的“不演化”。研究者的“舒适区”难以突破,这非常值得。通过《旅游学刊》2011年与2020年的发文关键词频的对比分析,杨勇教授发现,旅游研究中存在关键词没有太大变化、主题单一、时代主题关注少、主流学科特点不明确、旅游经济与管理研究相对薄弱等问题。对比《管理世界》2011年与2020年发文关键频词的变化,可以发现,旅游研究与经济管理研究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

  结合实例,杨勇教授进一步结合了《经济研究》于2020年3月发布的“须知”,以及《管理世界》于2019年4月发表的“编者的话”(自这一期起,《管理世界》开设“管理科学与工程”栏目),二者均研究中国问题,讲好中国故事,研究要在学术规范与中国背景相结合基础上高度重视思想启迪性、理论创造性与政策参考性。

  杨勇教授认为,当前旅游经济研究普遍对重大现实经济与管理问题的回应不足,偏重于旅游宏观层面以及旅游收入和时空差异等方面的研究,对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的观照不足等问题。因此,年轻旅游研究者应当在宏大背景下寻找旅游研究的意义,重视国家政策导向的重要选题方向,如混合所有制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双循环经济发展等,将自身嵌入到更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的研究中去。

  一是,声称进行旅游经济研究,但是,往往只给出了观点。既没有明确前提假设条件和分析框架,也没有逻辑推理和严格证明或较为随便地得出自己结论。这是年轻旅游研究者特别要规避的。

  二是,对旅游经济研究进行,但是,大多数议论没有建立在经济学分析方法上。有的甚至完全凭自己的主观臆断,没有弄清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有些人质疑,有些旅游经济研究看起来只是通过复杂的证明得出了一个简单的结论。实际上,宏观结论往往了大量细节,一个简单的结论背后还隐藏着很多细节性、创新性结论,“在细节中”,这其实就是旅游经济研究的关键贡献之一。

  三是,用旅游问题的特殊性质疑,甚至否定经济学在旅游领域中的应用。实际上,旅游研究同其他研究一样,都是基于现实总结而进行高度归纳的过程。旅游经济研究者要厘清“个性”与“共性”、“具象”与“抽象”之间的关系,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这才是应该的研究立场。

  实际上,经济学理论与分析框架为旅游研究提供了基础参照系,有助于理清思、建立框架、聚焦问题,使研究者避免迷失旅游经济研究的正确方向。经济学代表了一种研究经济行为和想象的分析方法或框架。任何经济学的结论都是有条件的结论,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要严格依据经济学分析原理和框架,采用特定的分析工具或方法,进行严谨的理论推导和论证,这是规范的旅游经济研究的第一步。

  研究者要基于现实提出旅游经济研究的“元问题”,深入研究旅游经济现象的特点和事实,从现象背后归纳、抽象出能够解释旅游实际问题的理论。而如何从现实问题提炼出学术问题,则要明确的学科思维和规范化训练,发现他人所不能发现的角度。尤其是,要从“母学科”获取支持,从中汲取更多养分,获取强大的学科思维和大量的分析工具。

  以旅游业竞争力(潜力)研究为例,近年来相关研究明显表现出演化不足,甚至终止演化(un-Evolution)的特征,研究线多集中于竞争力指标与评价方面。但是,与旅游业竞争力(潜力)相关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问题、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国内循环、共同富裕、“胡焕庸线”等问题,都需要我们持续深入研究,这才能回应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以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为例,近年相关的文章持续增加,但是,有关定义研究尚不够明确,尤其是,基于旅游业特色的高质量概念不够明确。分析维度涉及绿色、、共享、效率、公平、创新、协调,但是,还需更深入结合旅游领域特征。而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则要不断基于理论基础,探索新的分析角度及相应方法,采用(及组合)合适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等具体问题。经济学研究针对不同问题发展出不同研究的工具和方法,比如可以采用“偏离-份额法”(SSA)方法或“动态偏离-份额法”方法(DSSA),从结构角度分析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问题。

  要以学术问题为研究的着力点。旅游研究中要遵循这些研究逻辑建立框架以自洽,归纳旅游研究中的现象并与理论融合从而弥合理论与实践。杨勇教授以“利益相关者”及其数量信息的关系为例进行分析。认为,在利益相关者数目完全信息下,开发者的最优选择是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但是,其实际决策可能是不进行开发,原因是害怕自己掉进“公共地陷阱”;在利益相关者不完全信息下,“公共地陷阱”的存在可能使开发者推出旅游资源的开发,导致旅游资源开发不足的“反公共地悲剧”的发生。这其实,也可以扩展利益相关者的研究

  研究的形式(“椟”)和内容(“珠”)皆重要,两者相互促进,要兼顾研究的内容与形式。文以载道,研究论文的思想和内容(“珠”)固然重要,但是,还需要恰当的载体(“椟”),才能形成规范的旅游经济学术研究。同时,也可以通过研究探究新思想,当计量结果和预想中差别很大的时候,倒逼研究者重新回到理论基础和理论设定上,寻求解释这一差别背后的原因,甚至重新进行理论分析和设定。

  进一步,杨勇教授进行了“酒瓶”之辩。在“旧瓶新酒”到“新瓶旧酒”,再到“新瓶新酒”的理论构建和研究中,我们都要积极寻求恰当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技术,验证有关理论在旅游研究领域中的适用性,寻求对旅游现象的重新阐述,拓展旅游经济研究的视野,而不是直接把一些理论或研究方法“原封不动”地引进来。

  最后,杨勇教授从自身研究体会出发,为初学者与年轻研究者提出几点。一是,要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训练自己的学术和研究思维。二是,要写好文章的引言,这直接决定着论文是否被录用。三是,要循序渐进掌握研究技巧,要多写多练,多和导师修改后的论文比较。四是,要不断重复调研与研究,不断克服研究中的困难。五是,要敢于,敢投多投,不怕失败。就是胜利!

  Q1:杨老师,您好,我是李秋云,想请教您以下问题:我研究的主题是旅游分期决策,属于旅游学、消费信贷和互联网场景金融相结合的领域,主要用到的是行为经济学和消费者行为学相结合的方法,想请教:基于当前形势,您认为这个主题值不值得研究?该研究和经济实践脱节大吗?非常感谢。

  A1:首先,我刚刚在中提到了行为经济学这一板块,我认为这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方法。当然,这也是我们旅游研究可以借鉴的。其次,我常支持这个题目的,研究消费形态和互联网场景金融,可使我们在旅游消费这一领域产生很好的结论。最后,行为经济学是我们分析旅游消费行为很重要的一个方法。我认为里面会提供大量新的观点和新的内容。去年我给博士生上课时,有两位同学来自心理学院,他们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研究的方式、方法。其实,心理学院的很多研究内容很多是和消费行为学相关的,他们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在旅游领域中是有很多可以结合的点的,这也是我们当前应该持续关注和借鉴的。

  A1:这个问题我是很有感触的。我认为,“模仿”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这也是我给我的研究生用的。你可以找一篇你自己“能够读得懂的”、“好”上的文章作为范文。然后,将自己的要研究的内容,根据范文从头到尾模仿一遍,这是一种较为快捷的训练方法。我甚至给我的研究生好每一章节的字数都要和范文一致起来。比如,范文文章的文献综述写了1000字,你也要写1000字。当然,这主要是模仿范文的思、结构和逻辑,而不是抄袭范文的内容。几次下来之后,慢慢地你就会形成自己的写作逻辑。要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时,你才有创新的可能性。东哥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