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古代的“天下”到底指什么

※发布时间:2018-9-7 18:22:57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典籍中,“天下”始于先秦,世代沿用,既有一以贯之的基本词义,又伴随历史的演进而被赋予新的内涵。认真考察其间的演变、拓展过程,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发展历程能够提供有益。

  与四海等方位词联系在一起的“天下”。《尚书·大禹谟》记尧:“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周礼·职方氏》中,“职方氏”掌管“天下之图”,这个“天下之图”不仅包含“中国”,还包括“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人民所居之地,也就是所谓的“四海”。周天子则“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构成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格局。周天子下的四面八方,也被称为“四海之内”。

  与身、家、国联系在一起的天下。在先秦典籍中,“天下”与诸子的紧密结合在一起,“身”“家”“国”“天下”形成了一个递进的概念。如《大学》中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意义的天下。《汉书·高帝纪》记载,汉初刘邦定都洛阳,问群臣:“吾所以得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这些史料中,“天下”可以理解为。

  在中国古代,“天下”一词还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其间所反映的人文情怀尤其值得注意。先秦时期,“民”的因素已经被引入到“天下”的意义中。如《论语》中的“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孟子·梁惠王下》的记载,孟子回答齐宣公的问题时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的“天下”无疑应当理解为“百姓”或“”,是我国古代“民本”思想所体现的以百姓为天下的观念。

  这种思想发展至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吟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周公解梦梦见洗头下之乐而乐”,“天下”一词的人文观念继续向前拓展,这里所用“天下”一词,已经明确地向人文领域拓展,这里的“天下”更多抒发的是一种强烈的忧国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是一种自觉的主体意识。

  风俗文明概念的引入,是“天下”一词向人文领域拓展的最重要表现,这是由顾炎武的《日知录》来宣告完成的。其《正始》一条中说:“易姓改号,谓之;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篇文字中所用“天下”一语,其内涵已经远远逾越“易姓改号”的历代王朝更迭,到了晚清,又人的,成为掷地有声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个字。(杨艳秋)

  文章由325棋牌提供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