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运河影响下扬州经济地理区位的历史变迁

※发布时间:2018-10-29 8:04:32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手掌痣的位置与命运

  摘要:经济地理区位具有动态性的特征,影响其变迁的因素很多。以运河为切入点,对不同历史时期运河对扬州经济地理区位变迁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探讨扬州经济地理区位在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出现的新变化及其特征,以期为重塑扬州经济地理区位优势提供理论支持。

  地理区位是在区位论引入地理学后才开始使用的,它增加和强调了区位同有关地理现象的相互联系,并赋予各种地理要素以区位概念。地理区位分为自然地理区位和经济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具有动态性的特征,这种动态性主要表现为时间距离的可变性。交通条件的变化,不仅影响区内外联系的便捷度和空间格局,同时改变着区内各地的经济地理区位条件。河运是古代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因而成为影响早期城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翻开中国城市发展史,可以发现,我国古代城市多是沿江河湖海等交通要津处发育壮大起来的。

  扬州因运河而建城,早期运河的开凿多出于和军事目的,但在以后的发展中却发挥了越来越大的经济作用。历史上扬州的兴盛与衰落,与运河的兴废有直接关系。运河是影响扬州经济地理区位历史变迁的重要因素。

  扬州自建城就确立了其沿河城市的性质。“(鲁)哀公九年秋”吴王夫差为北上伐齐,从邗地开始,因地制宜地把长江、淮河之间的几个湖泊连接起来,开凿了一条贯通江淮的水道,即邗沟,同时筑邗城,即今扬州城的前身。

  就沿河城市论,可以分成6种区位类型,即航运端点、梯级中转点、河流交汇点、河曲、过河点和河口。邗沟是沟通江淮之间的重要水运通道,其开凿赋予了扬州河流交汇点的,为后朝扬州经济的发展确立了区位优势。秦汉以前,邗沟的开凿并没有带来扬州经济的繁荣,究其原因当是以下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①运河的开凿出于、军事目的,而非经济目的;②因邗沟河道狭窄且浅,大型兵船通行困难,故吴北上伐齐时,舟师并末全从邗沟通过,常常东行绕道海;③秦汉之前,我国、经济重心都在北方,人口也多集中在北方地区,南方广大地区还是“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的荒凉落后之地。邗沟在经济方面的价值无法体现。

  西汉初期,地方上推行郡国并行的双轨制,诸侯王国实际上处于半状态。吴王刘濞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采取了“即山造钱”、围海煮盐、疏通邗沟、轻徭薄赋等一系列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政策,为汉代扬州经济发展打下了的基础。为了充分利用丰富的海盐资源,发展盐业生产,刘濞于广陵城东北20里茱萸湾处新开一运河,即今天的通扬运河。构建了联结长江、运河、淮河及众多湖泊的水运网络,扬州在春秋时期确立的经济地理区位优势得以,迎来了第一次经济发展的高峰。

  自隋至唐,结束了割据的局面,社会生产力得以恢复发展。为了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构建一个沟通全国的交通网,大运河的开通应势而成。而大运河的贯通又成就了扬州经济地理区位优势的突显。

  隋炀帝即位后,开通济渠,拓邗沟,疏通江南运河,大运河全线贯通,全国水运网络形成。大运河的开凿,使扬州处于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中枢上。从扬州沿运河向北可达中原地区,向南则是富庶的太湖流域,沿江溯流向西是荆楚、巴蜀两个重要经济区,顺流向东则是长江口,来自海外的船只,通过这里驶向扬州。至此,扬州成为全国水运枢纽,确立了在全国范围内的地理区位优势,为唐代的空前繁荣奠定了基础。

  唐代主要的城市大多居于重要的经济区域内,这些区域的农业和手工业都较发达,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位于水陆交通要道上的城市,也就发展成为工商业繁荣、人口荟萃的大都会,其经济功能增强。扬州是唐代的“特大”城市之一,经济发展迎来第二个高峰,“时人称扬一益二”,其侈靡繁华令人叹为观止,甚至长安和洛阳与之相比都要略逊一筹。探寻其兴盛的原因,必须将其放到全国经济重心南移、东南经济区兴起的过程中去考察。

  唐玄天宝年间,北方受安史之乱的影响,经济遭到严重,全国经济重心南移,逐渐与中心分离,大量的物资需由南方运往北方,输送财赋的主要通道是南北大运河。扬州凭借其扼长江运河咽喉的地理区位优势,确立了漕运中心的地位,成为南北技术转移、产品交换、货物集散的中心地区,也是唐朝仰给东南财赋的唯一转运枢纽。正是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扬州经济得以迅猛发展。

  安谧的社会也是唐代扬州经济迅猛发展的重要区位因素。安史之乱使各种资源和经济要素及人口向长江流域聚集,加上自然增殖,受战争影响较小的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下游的一些地区,“民数”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见表1)。充足的劳动力成为扬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末至明代,扬州地处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地理区位没有改变。朝代更迭之际,扬州经济虽屡遭,但都能凭借优越的地理区位,伴随航运的兴起成为商业中心。但由于种种原因,扬州经济地理区位优势没有充分,城市再没有恢复到“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望神仙”的盛况。

  唐末五代,由于战乱以及在战乱影响下大运河中断导致大运河南北运输中断,扬州经济衰弱。到了宋代,全国经济重心的转移基本完成,南盛北衰的经济地理格局已经形成,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中刺激扬州经济发展的各项特殊作用亦随之减弱。同时,东南经济区全面发展起来之后,又有许多经济都会勃兴,扬州随之失去了东南地区经济中心的地位,整个东南地区由原来扬州一个经济中心演变为多中心状态。因此,扬州的繁荣也就不足以特别称道了。元代定都,大运河不再绕道中原,京杭大运河基本形成。为了满足庞大的漕粮需求,元还开辟海上运输线,尽管扬州仍发挥着南北交通枢纽的作用,但其地位已不如从前。明代由于海运遭海盗袭扰,南北粮食的运输,几乎全部依赖运河。为了避邵伯湖和高邮湖常受洪水之险,当地官员在高邮湖旁新开了多条人工河道,而使古运河扬州段附近的河道变成了扬州地区和运河干道联系的一条支流,作用大为下降。

  总体而言,清代的城市化水平低于唐宋时期和同时期的欧美国家。由于扬州在清初遭到清军“屠城”,成为废墟,清代扬州城市的发展起点较低,但扬州还是凭借突出的经济地理区位,迎来了历史上第三个发展高峰。

  “康乾盛世”是清代发展的鼎盛时期,扬州地兼被称为“东南三大政”的漕、盐、河三者之利,不仅是两淮盐区和中部各省食盐供应的,而且居运河与长江交汇之交通要冲,为南漕北运的咽喉。据此,逐步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商业城市。至乾隆朝达到极盛,时称“扬州富庶甲天下”。

  历代对运河的修浚和管理十分重视,不惜代价运河通畅无阻,这种状况持续到清末。至清嘉庆道光年间,朝政已十分,加上忙于太平军、围剿捻军,已无力治理运河,这是运河衰落的根本原因。咸丰五年,黄河决口,“运河阻滞”,成为河运中断的直接原因。海运、铁运输的兴起,使运河备受冷落,进一步加速了运河的衰落,运河体系逐渐解体。

  作为运河城市的扬州,主要是依靠大运河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可以说完全属于交通性城市。随着运河体系的解体,其经济地理区位优势彻底。

  中华人民国成立后,为了适应航运和经济发展的需要,1958—1961年对404公里的京杭运河苏北段进行了大规模整治。后,加大了运河整治的力度,形成了济宁至杭州近900公里的畅通航道。运河的整治对扬州经济的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也为新时期大运河申遗及扬州经济地理区位优势重构打下基础。

  纵观大运河的发展历史,随着外部的变化,运河的社会功能也在发生着转变。申遗成功使大运河从中国的遗产转变为中国的世界遗产,提升了运河的地位,其所承担的社会功能也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这不仅有利于运河沿岸各地文化遗产的和开发,而且使运河的多重现代价值得以凸显,同时赋予了扬州多重经济地理区位优势。

  世界遗产因其具有社会教育、历史借鉴、科学研究及经济作用等多重价值功能,而被普遍视为是发展旅游产业的一种资源。旅游与世界遗产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世界遗产往往成为所在国(或地区)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

  “大运河第一城”扬州是京杭大运河的发祥地,在长达25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以其独特的地理区位,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也保留底蕴深厚、独具特色的文化遗存,这是其他沿运河城市所无法比拟的。扬州市共有10个遗产点和6段河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大运河全线列入遗产最多的遗产区。扬州要借大运河“入遗”的契机,传扬特色文化,大力发展旅游,将大运河打造成为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文化纽带,通过发展旅游拉动整个经济发展。

  长期以来,扬州旅游主要以观光为主,如何从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和文化体验型旅游,一直是扬州旅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大运河贯穿之地,在各个时代都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积淀下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古代科技馆”“名胜博物馆”“民俗陈列室”,其文物价值与意义都非同寻常。扬州应深入挖掘运河沿线的人文资源和民俗文化,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大运河是线状遗产,以运河为载体打造水上游览线,可以将沿河市县旅游景点起来,很好地解决困扰扬州旅游的城区古城园林游和郊县乡村游相互割裂、资源松散整合度不高等问题,带动市区周边旅游业的发展,形成扬州旅游的景观链,打造以古运河历史文化为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化旅游产品。

  内河航运是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京杭大运河的建设和发展,完善内河水运网络,是我国交通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我国内河水运航道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的布局,其中“一纵”即为京杭运河。大运河申遗成功,必将推动对大运河的整治、管理和工作,从整体上提升其交通发展效率。

  扬州是苏北运河的起点,扬州运河主线现为二级航道,是京杭运河等级最高、最繁忙的河段。扬州运河每年运输量都在一亿吨以上,相当于3条京沪高速的运量。扬州应充分发挥水运优势,构建全方位、多功能、立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塑扬州“四汇五达之衢”的交通区位优势。

  大运河曾经是明清两代中国最重要的经济走廊,大运河衰落后,运河沿岸经济出现了严重分化,运段迅速衰弱而成为整个中国东部地区的经济“洼地”。时过境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从国家战略格局来看,大运河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联系了中国两个最有活力的经济带———沿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两大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承担着沟通中国南北发展,向部地区传承东部地区发展能量的重要职能。

  实施沿运河发展战略是江苏省乃至全国的必然选择。从江苏省看,沿运河发展战略是完善江苏区域发展战略空间结构的重要一环。进入21世纪,江苏省委省提出了区域发展的“四沿战略”,即沿沪宁线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沿江产业带和制造业、沿东陇海线的加工工业带和沿海产业带。四沿战略布局构建了江苏省区域发展的鲜明框架,江苏三大区域竞相发展,势头良好。但这一战略存在明显的缺陷,即忽视了江苏西部内陆地区,江苏沿大运河江北地区发展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机。实施沿运河发展战略,即将“四沿”提升为“五沿”,将有效地弥补这一缺陷,有利于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的梯度发展。大运河江苏段纵贯八个地级市,扬州地处中心地带,是江苏生产力由南向北运动的节点城市。这一区位优势必将随着沿运河发展战略的实施,而逐渐出来。

  尽管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多种区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纵观扬州发展的历史,交通在扬州经济的历史兴衰中始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扬州经济地理区位优势的、突显和延续,进而导致三次经济发展高峰的出现,无一例外都与交通密切相关。而19世纪中叶以后,扬州经济地理区位优势的,也缘于扬州水陆枢纽地位的。新形势下,扬州要重构经济地理区位优势,也应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将交通发展放在重要。

  中国地势的基本特点为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受此影响,中国的江河多为“一江春水向东流”。江河的东西流向,一方面沟通了东西交通,另一方面也阻断了南北交通。在水运成为人们重要交通方式的时代,修建沟通南北的运河便是注定的事。

  长江流域在秦汉以后成为中国南北交通的枢纽,其干流黄金水道的效益,由于古代航运的落后,并未充分发挥出来,自汉代以后,长江流域古代的经济开发,形成支流先于干流的模式。这种支流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干流的形势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叶。大运河在长江流域体系中扮演着“支流”的角色。

  当代世界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发展综合运输,合理利用各种运输方式,以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提高运输效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扬州应在国家和江苏省的宏观调控下,运用市场机制,建设与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地理区位优势的形成是多种区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各因素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当其中一个或多个因素发生变化时,就会对其他因素产生影响。因此,一个地区的地理区位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具有相对性的特点。扬州经济地理区位在运河影响下发生的历史变迁,正是这一特性的具体表现。

  单纯的地理和交通优势并不能形成区位优势,一个城市或地区潜在的区位优势要转变为现实区位优势,必需依托一定的经济区作为物质基础。历史上扬州经济地理区位优势的、突显和延续,分别对应了扬州地方经济的发展、东南经济区的兴起和“康乾盛世”。新时期扬州要实现重构经济地理区位优势的目标,如何融入宁镇扬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及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进程中,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