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解读后工业化时代高新区产业经济转型的创新实践

※发布时间:2019-5-3 23:19:54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女人面部痣相图解苏州,经过多年的发展,工业产业基础厚实,产业链较完备,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但是,地就那么多,“四个百万亩”的底线要守住,不可能再在田里“种”大量的工厂和车间了。同时,老百姓的收入要保障,产业经济要发展,财政“皮夹子”里的票子更不能少。

  怎么转?往哪里转?转出去容易,要转进来的是啥?这些课题时时考问着各级决策者的创新实践能力,挑战着他们的智慧,着他们的决策水平与执行能力。

  近年来,高新区瞄准“大院大所”的前沿创新技术,集聚创新驱动力,推动工业产业“知识化”转型和集聚发展;同时,加速构建后工业时代发展新载体,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推动产业“轻”化发展、低碳发展。

  2011年2月,浙大苏州工研院在科技城挂牌。仅3年多,这个研究院就孵化出了38家企业,涉及生命健康、信息产业、直驱装备、节能环保等4个产业领域,并全面开展了电力电子器件等11个研究中心和智能计量仪表等12个联合研发中心的建设,全力突破前瞻性与产业化战略的高技术。目前,苏研院已累计完成100多项产业化技术开发。该院院长助理叶青青说:“去年,我们苏研院的开票收入是2.8亿元;今年,预计可达5亿元。”

  这是高新区加速产业转型的一个缩影。这也意味着,高新区依托科研院所、专利引领等最新科技,加速产业孵化与产业链构成,推动工业实体经济产业知识化创新发展。

  转型,不是空穴来风;创新,不是无根之花。近年来,高新区转型创新发展是建立在20多年发展的基础上的。

  创建于1992年的高新区,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企业、集聚专业人才、形成管理队伍,滚动发展了工业实体经济。截至目前,该区已累计集聚了1.7万家私营企业和2000多家外资企业和一批国有企业,累计引进和认定各类研发机构300多家,获批科技项目超过1500项,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放大。但不容忽视的是,数十年的,许多地方在加速追赶,在激烈的竞争中,高新区曾经的优势在弱化。

  “转型是出来的。以前是以制造业企业为主,虽然产品是高科技产品,但时间一长,一些产品也逐渐失去了竞争力。其他地方赶上来了,你就被淹没了,不转型就要走下坡。于是,高新区盯上了大院大所。”高新区科技局副局长李艰说。大院大所,有人才、科研的集聚,一方面,这些单位也有扩张市场求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我们苏州地区产学研规划布局好、产业基础厚实、产业链完备,有一定的人才基础,加上的扶持和优惠政策等服务,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近年来高新区吸引了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中科院苏州地理所、中国传媒大学苏州研究院、中移动研发中心、中国兵器集团214所等70多家“大院大所”进驻。

  同时,加速培育新一代电子信息、医疗器械、新能源、轨道交通四大千亿级产业群。背靠这些“大院大所”,加速新一轮“知识化”集聚发展。如,背靠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已有138家医疗器械在高新区集聚,医疗器械产业保持了20%以上的年增长。目前,高新区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超过了54%。

  1973年,美国社会学家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一书中,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个阶段,认为后工业社会是以服务为基础的社会,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体力劳动或能源,而是信息。信息是主导后工业时代发展的“动力源”。

  苏州已经进入后工业发展时期。转型,大势所趋。但是,土地、等资源承载就那么多,区域经济进一步转型、集聚产业的“落子”是什么?后发优势的潜在空间在哪里?

  要发展就会碰到矛盾,“软肋”也会在发展中逐渐,并着决策、发展者的智慧和勇气。高新区不是例外。

  在科技城五龙山下有1.5平方公里的“智慧谷”,2011年10月落户高新区的国家专利审查江苏中心就坐落其中。这里,优雅,没有工厂车间,没有机器运转的嘈杂声。这里,集聚着1400余名专利审查员,90%以上是硕士毕业生。

  该中心主任助理杨帆告诉记者,在美国的P中,不仅仅是产值,还把知识产权、研发应用等折算进去。中国刚开始,近几年,专利申请量大增,溢出效应也刚开始。“事实上,我们掌握和背靠的是专利大数据,不仅做专利审查,还为地方、企业、行业协会等提供专业服务。今年,全国20%发明专利结案量将在苏州完成。”

  目前,在这个中心周围已集聚起专利中介等服务企业40多家,2014年上半年,实现营收4000多万元。

  “苏州慧谷知识产权服务公司”是该中心成立的直属公司,做的就是“大数据”的生意。2013年8月落户以来,已经做了40多份分析报告,如汽车、纺织、激光等产业,为的招商引资、产业布局、、人才引进等提供决策支持。同时,为专利质押评估、司法鉴定、贯标等提供技术数据、信息参考。该中心对外发展部经理鞠得全说,如果专利是粒种子,这粒种子的含金量是多少,可以参考我们提供的技术数据。进而为专利质押融资提供依据,帮助种子找到成长所需的资金等。今年,他们正在做苏州电梯行业和光电缆行业的分析项目,给本地产业布局和企业发展提供。还联合苏州市知识产权局启动了“重大创新发明专利推荐”活动,面向企业、行业协会和投资方,给发展创新型经济提供更多的支撑。

  数字,也许不起眼,但其蕴含的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意义非同寻常。表现出高新区依托知识产权,依托信息、大数据的溢出效应,加速发展现代服务经济,推动产业的“轻”化发展。

  以“人力资源产业园”为核心的人力资源服务集聚区,不仅为当地发展吸纳各种人才,自身也在服务发展中成为了现代服务产业。一幢25层的大楼,2012年开园,2013年实现营收12.9亿元,服务企业6万多家、近百万人次。今年上半年,已实现营收8.13亿元。目前,已集聚近170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形成了包括招聘、人力资源外包、测评、人力资源信息软件等综合产业链,吸引从业人员1200多人。今年初,还获批国字号的“中国苏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负责产业园工作的樊文说,如今,这些入驻的服务企业中,已有三成多提出了增资扩容的要求。“今年,重点是为新一代电子信息、医疗器械、新能源、轨道交通四大新兴产业提供人才服务,如云计算、大数据等方面。”

  在高新区的发展蓝图中,这个产业园将聚焦八大工程,并建设国内首个符合现代服务业标准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集聚区;打造国内首个B2B人力资源交易综合服务平台;筹建国内首个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研究院等。在未来几年内,集聚300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力争实现年产值200亿元。

  而在浙大苏研院,“轻”生产特征也很明显,在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的研发总部,集结了800多名科技人员,38家企业在高新区没有一家生产。今年6月,浙大苏研院提出,未来将把这里建设成长三角新型研发机构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从抓企业,到抓持续创新发展所需的能量源头。高新区的转型“落子”,或许可以从太湖之畔的“智慧谷”一见端倪。人才、信息、专利、创新在这里实现着“原始”的集合,服务、孵化、产业对接从这里闪烁着现代服务经济能级的“裂变”。

  区域产业经济转型提升,不仅仅是一两个行业或产业的发展,更是区域整体产业布局的优化和产业的生态化、“轻”化发展。

  市委常委、高新区工委浦荣皋说,生态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最大的资源优势,只有做好资源、产业、布局等城市发展整体生态和产业,才能为未来可持续发展打下最厚实的基础,才能真正优化城市品质,才能进一步在知识型产业构架的经济基础上,支撑、放大智慧发展的竞争力。

  在高新区,生态优势得天独厚49座山体,25公里太湖岸线,丰富的山水资源形成了不可多得的优势。以苏州西部生态城为核心,高新区拿出了五分之一的区域,规划面积达42平方公里,建设西部生态休闲旅游度假集聚区,以生态休闲旅游发展为主体,“软性”发展,不承担经济考核刚性指标。

  根据发展规划,到2020年,高新区将总计投入329亿元建设40项生态工程,以凸显优美山水风光为突破点,打造一个集“科技高新、生态高新、人文高新”于一体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去年初,高新区成立了“服务业发展局”。该局局长张建群告诉记者,高新区在整体布局上凸显了现代服务经济发展,根据自身产业基础和优势,提出了打造“狮山商务商贸集聚区、金融保险服务集聚区、知识产权服务集聚区、西部生态休闲旅游度假集聚区、文化创意产业服务集聚区、现代物流及国际贸易服务集聚区、人力资源服务集聚区”七大集聚区的战略目标。“目的是,通过这些集聚区的建设发展,让高新区的产业构成更轻、更软、更生态!”

  在文化创意产业服务集聚区,将充分挖掘镇湖刺绣、东渚工艺等传统文化要素,发挥中国传媒大学苏州研究院的优势,大力引进创意设计、动漫、3D影视、网络游戏业、电子商务等产业项目,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

  目前,镇湖绣品街、中国刺绣艺术馆、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太湖大堤创意文化闸站等一批高品质旅游景点建成。太湖一车露营公园、湿地公园二期、西京湾生态农场等生态、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也在快速推进,将成为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生态就是绿色的财富,生态就是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高新区党工委委员、苏州西部生态城党工委宋长宝表示。

  在今天的苏州城西,生态进一步优化,科技企业加速集聚,知识型产业显山露水。“一座会呼吸的城市”,不仅着高新区产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和生态发展,更在放大城市未来的智慧发展竞争力。

   文章来源于850游戏博贝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