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风俗习惯> 文章内容

深圳:在继承中赋予传统民俗文化新内涵

※发布时间:2017-8-6 7:25:13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深圳宝安结合地方特色,将“应人石传说”改编成客家山歌剧《应人石传说》,既有传统味道,又彰显时代内涵。一方民俗代表着一座城市的风土人情,蕴藏着动人的民间故事。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却有着800多年的“下沙祭祖”、600多年的“辞沙&rdq…

  深圳宝安结合地方特色,将“应人石传说”改编成客家山歌剧《应人石传说》,既有传统味道,又彰显时代内涵。

  一方民俗代表着一座城市的风土人情,蕴藏着动人的民间故事。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却有着800多年的“下沙祭祖”、600多年的“辞沙”祭妈祖大典、流传上百年的“应人石传说”如何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做好与传承,考量着城市决策者的智慧。

  在福田区沙头街道下沙村,每年清明、重阳,下沙村循古礼,备三牲、献新粮、敬老酒黄氏祠堂外,数万人同开一席“吃盆菜”,成为下沙祭祖仪式一道壮观的风景。2014年,央视《舌尖上的中国》走进下沙,让下沙祭祖、吃盆菜蜚声。

  南山赤湾天后宫的“辞沙”祭妈祖民俗也传承了600多年。每年妈祖诞辰祭祀日,深圳、惠州及等地的香客都会前来祭拜。据南山南园村96岁的周琼芳老人回忆,每逢“天后诞”,南园村人几乎倾巢而出,前去“辞沙”,这是村民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在宝安区,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应人石传说”演绎着客家人与广府人混居的传奇。如今在宝安,有一批与“应人石”有关的地名,如应人石村、应人石、应人石学校等,“应人石传说”被列入广东省非遗名录。“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都知道这个美好的传说。”87岁的叶赛花感慨地说。

  “深圳每年投入资金扶持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积极筹建市非遗博物馆和陈列馆,鼓励民间兴办非遗传习馆,多方联动做好非遗工作。”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王程太说,在市一级的推动下,各区的非遗传承工作逐步落到实处,涌现出许多特色和亮点。

  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馆长军表示,近年来,围绕“应人石传说”的传承计划在宝安陆续展开。“应人石传说”第三代传承人、现年74岁的叶恩麟,热心参与到宝安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中,到各学校讲述“应人石传说”故事。2013年开始,宝安区宣传文化基金每年给予区级非遗项目每个2万元、代表性传承人每人5000元的经费,成为深圳市首个设有区级非遗经费的区。

  为传承“辞沙”祭妈祖民俗,南山区也设立了专项基金。上世纪90年代初,南山区投资3000多万元修复赤湾天后宫,恢复了曾因历史原因中断的“辞沙”民俗。1993年,从河南来到深圳的阮成洲向周琼芳学习操办“辞沙”,成为“辞沙”民俗第三代传承人。南山区财政对“辞沙”活动及传承人给予经费资助,使该项目的工作按计划开展。同时,南山区累计投资数千万元,对天后博物馆古建筑及周边进行修缮和。

  “除了经费上给予支持,民俗传承还需要建立特定场所,成立中心。”福田区文体局公共艺术科科长陈祖爱介绍,为推动“下沙祭祖”民俗的传承与发展,福田区不断挖掘黄氏祭祖、大盆菜等文化资源,开展了大量文物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同时投入资金、发动下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社会力量参与兴建下沙博物馆。如今,典雅的下沙博物馆,记载了下沙800多年的发展历史,“天下共享大盆菜”展厅吸引无数访客驻足,成为展示这一传统习俗的窗口。

  下沙广场,是下沙祭祀活动的举办地。随着参加祭祀的亲越来越多,破旧狭窄的场地已不堪人群重负,福田区修缮广场的方案随之落地。广场建成后,福田区又出资在广场上搭建舞台,购置设施设备,为祭祀及其他文化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条件。在福田区的推动下,“下沙大盆菜”“下沙祭祖习俗”先后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原住民缺失的南山,传承非遗更是难上加难,成立非遗中心势在必行。天后宫重光后,南山区设立非遗领导机构,区文化馆和天后博物馆分别成立了非遗中心和“辞沙”祭妈祖活动工作小组,同时克服重重困难,极力恢复“辞沙”习俗,并做好典籍留存。

  2016年,天后宫成为南山建设“赤湾海上丝绸之文博圈”构想的核心。南山区着力恢复文物历史旧貌、提升整体,突出赤湾片区的历史文化和人文,使整个片区更具文化魅力。在规划的推动下,天后宫将建设海上丝绸之博物馆,宋少帝陵将扩建为主题公园,左炮台也将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

  “深圳各地推出的一系列非遗举措,使得许多传统民俗不仅没有衰落,反而焕发出新的生机。”王程太表示,近年来,一种“旧瓶装新酒”的传承模式也在全市渐次铺开。例如,宝安区结合地方特色,将“应人石传说”与客家山歌相结合,编导了客家山歌剧《应人石传说》,用新鲜方式向百姓展示民俗,既体现文化传承,又结合时代内涵,令人耳目一新。

  近年来,宝安区还别出心裁,在出版的《石岩民间故事》内辑录了动漫体《应人石传说》。除了记录整理成文字外,宝安区打铁文艺社等民间艺术还将“应人石传说”编成水墨漫画等艺术形式,在当地报刊连载,扩大了传说的普及度和受众面。如今,在风光秀丽的宝安,“应人石传说”和“中国深圳羊台山登山节”“山水石岩湖”一起成为宝安闻名遐迩的文化名片。

  “这是一种好现象,在继承中赋予传统民俗文化新内涵,使之不仅成为记住乡愁的文化符号,也是深圳传承非遗的态度表达。”宝安区文体旅游局副局长童尽一表示。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