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风俗习惯> 文章内容

实拍东北农村满族葬礼风俗习惯已汉化只有一点很有民族特色!

※发布时间:2018-1-1 14:49:54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是任何人必须面对和都要经历的,不管你想或不想,愿意或不愿意。婚丧嫁娶俗称‘红白喜事’,就是说人之逝去也不是什么恐怖的事情。今年早些时候东北一位满族老人不幸去世,在悲痛之余我用相机简单地记录了主要过程,以备后人得以缅怀,也是对逝者的告慰。

  按照本地规矩,出殡下葬一定要在日出之前完成,所以在天刚刚蒙蒙亮时就开始忙碌了。丧葬习俗,是自古流传下来的民风民俗,应该称之为一种文化,与所谓不能混为一谈,虽然是旧风俗,但他是一种传承。

  这种‘白事情’通常是要三天的时间,有‘大三天’和‘小三天’的说法,就是逝者是在白天故去的,这一天算一天,第二天一个整天是主要处理各种事物的一天,第三天清晨就要出殡下葬,这又是一天。如果是逝者夜里前半夜逝去的,也要算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同前,所以叫‘小三天’。

  第二天要做的事情很多,如雇请乐队,购置祭品,通知亲友,筹备酒宴,挖埋葬的墓坑等等。亲友邻居也纷纷到场各尽所能的做些必要工作。一般东北地区墓坑都比较浅,最深的也只是边缘同寿材的“天”一平,这个不是因为冻土层。下葬当天不用整理的太好,因为第三天还要“圆坟”。

  圆坟这天没有外人,都是自家人,要给逝者“上梁”,就是用高粱秸秆表示给老人盖房子了,还要“夹仗子;就是修个篱笆院,划出归自家所有的范围,种五谷杂粮。圆坟时候才能好好整理坟头,如果家里另一位老人还健在,坟头只能圆起来,不能太高。

  棺木一般选本地产的优质木种,要结实耐烂,好加工不易变形,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老人保管好的‘寿材’放在那里几十年都不坏、不变形。棺材的构造为;天、地、梆等,棺材盖称作‘天’,棺材底称为‘地’,两侧称为‘梆’,前端(大头)称为‘材头板’,后端称为‘材尾板’也有称为脚蹬板,总体就是这六块板。

  棺材除了底板、尾板是平的外,其他各板要带一些弧度的,而且前段最宽,后端窄,俗话叫‘梢’(四声)。棺材盖板就是‘天’的中间要留一条木材的原色,不得涂刷任何颜色,称之为‘天窗’,是逝者将来灵魂可以的窗口。

  这里的风俗是从下葬的这天算起,连续三天傍晚到坟上给逝者‘送火’,烧上一堆柴火,给逝者,不使其孤单寂寞。然后到第七天来给逝者烧纸上坟,这叫烧头七(旗),然后每隔七天来上坟一次,一共要‘烧’七个七(旗),一共是七七四十,第七个七是重点。

  再就是到一百天要来‘烧百日’,这也是重点。一周年时来‘烧周年’,连续三年,第三周年是重点,还要邀亲朋好友来参加。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殡葬文化也是其中之一,下葬结束返回家园,又是一个艳阳天。‘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但愿活着的人能活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