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英国天气> 文章内容

上海徐家汇气象站昨日最高气温达216℃打破1949年以来历史同期纪录

※发布时间:2020-10-27 0:29:43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昨日是小寒节气,意味着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可上海却忽如一夜春风来,徐家汇气象站最高气温达21.6℃,打破了1949年以来1月上旬最高气温纪录,同时也是百年来“最暖小寒”。

  不仅上海,这个冬天,长三角以及华东、华南地区都是一片暖意,人们惊呼这是“史上最热冬季”。反常的天气让人不知如何穿衣,也担心接下来是否会有更多高温和病虫害。不过,随着冷空气南下,上海明天就将快速回归阴冷潮湿的典型冬天。

  尽管在气象学家眼中,一两天的反常天气并不能与中长期的气候变化趋势挂钩,但这些细小的变化似乎也预示着某些端倪的出现:地球气候系统已呈现出从“缓慢的”量变向“激烈快速的”质变转变的迹象。随着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依次进入暖位相,地球将再次进入快速增温期,控制碳排放从未如此紧迫。

  自工业以来,全球变暖的脚步从未停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研究员指出,这是由两方面造成的,一是人为因素,二是自然因素。

  “所谓人为因素,就是人类活动导致碳排放增加产生的温室效应,这一直是一个增量,全球气温因此而呈现不断增暖的趋势。而自然因素指的是海洋、陆地、太阳活动、火山爆发等属牛的今年多大相互之间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海洋的冷暖变化周期或循环,这是一个自然的变量。”丁一汇说。

  于是,人们可以简单把近百年的气候变化理解为——当海洋处于暖位相时,人为和自然两个因素都是正的,“正正”叠加,升温的速度就会变快;而当海洋处于冷位相时,海洋带来的气候变冷可抵消部分人类活动的影响,升温的速度就会变慢。

  将这一模型对应到现实生活,即可看到:上世纪80年代到2000年,海洋处于暖位相,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得非常快;而2000年至2015年,海洋处于冷位相,全球气温尽管也有上升,但增幅有所放缓,这段时间也被一些科学家称为“全球变暖的停滞期”。

  “然而问题是,北太平洋海水又开始慢慢变暖了。”丁一汇说,这是全球科学家共同观测到的现象。也就是说,新一轮的快速增温周期可能又要到了。

  在上海经历破纪录高温的同时,我国北方迎来了首场冬雪,部分地区大到暴雪。事实上,全球变暖并不是一直向上的,而是呈震荡上升状态。不过近年来,海洋变暖引起了包括丁一汇在内的气象学家的重视。也许,这一次留给地球升温的余地真的不多了。

  日前,一个长期研究地球气候临界点的科学团队在英国《自然》发表的评论文章中指出,当前全球超过一半的气候临界点已呈现出活跃状态,其中几个临界点的到来已非常迫近,全球变暖产生的效应正在将地球向临界点推进。

  所谓临界点,即全球或区域气候从一种稳定状态到另外一种稳定状态的关键门槛。20多年前,科学家们认为全球升温达到5℃之时才会出现临界点,但现在他们发现,临界点可能在1℃到2℃升温之间就会出现。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地球系统研究所主管蒂莫西·莱顿在这篇科学评论中列出了9个影响地球平衡系统的临界点,其中不少与联合国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到的相吻合。比如,当气温升高1.5℃时,格陵兰冰盖融化的临界点就会被触发;全球升温2℃,世界上约四分之一的永久冻土将会消融……

  丁一汇强调,临界点大多是不可逆的,一旦触发临界点,气候系统就会进入新的平衡态,不再会回到原来的状态。因而,人类将会面临更暖、更严峻的气候条件和影响,以及更大的风险,有些甚至是灾难性的。

  为了不让地球气候系统很快达到临界点,IPCC发布了《将全球变暖控制在1.5℃的特别报告》,目前看来,要完成这一目标挑战不小。比如,当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冻土层消融时,那些从远古时代就被永久封存的有机碳,将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变为二氧化碳和甲烷,从而进一步加剧温室效应。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科学学院副教授乐群表示,近20年的气象研究越来越指向一个事实,即自然变化是一个混沌系统,科学家要准确预测还有很长的要走,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已经提出了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即人类排放的碳等于吸收的碳。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实践低碳生活方式,大量使用清洁能源。

  “‘碳中和’即使无法为全球变暖‘刹车’,至少可以增暖因素的‘正正’叠加。”丁一汇说,控温1.5℃虽然很难,但一定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