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英国景点> 文章内容

新瓷——中国当代艺术陶瓷特展” 走进伦敦大英博物馆

※发布时间:2017-10-11 12:08:14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英国伦敦时间2014年11月18日下午3点,由文化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艺术品评估委员会、上海文化联谊会主办的“2014伦敦大英博物馆新瓷中国当代艺术陶瓷”特展在大英博物馆揭开面纱,一件件当代中国陶瓷艺术家的作品如初冬英伦的梧桐树叶般摇曳生姿,美奂美轮,她们与宋元明清时期闻名遐迩的古代陶瓷同饮中华文化之长河,却带着21世纪的倔强和思考,执拗地、实验性地初露于世界博物馆之一的大英博物馆。

  本次特展由著名文化使者、陶瓷鉴赏专家陈海波策划,2012年他曾受纽约中华美术馆邀请,共同策划“新瓷景德镇百年陶瓷展”;2013年,由他策划主办的“午夜的阳光中国艺术家北极探索之旅”,将中国当代艺术陶瓷展示在地球北极之巅,得到社 会广泛关注。

  陈海波表示,此次能在大英博物馆这一艺术内展示中国当代艺术陶瓷作品,圆了不少艺术家的梦。不少收藏家也借此对中国的当代艺术陶瓷产生浓厚兴趣,英国知名拍卖行Bonhams等不少拍卖行都提出了合作的意向,他相信的潜在市场相当大。他指出,瓷器自古至今都是中国文化的先行者,不少博物馆内都藏有中国历代陶瓷,但惟独没有当代瓷器作品,可见世界对于中国当代陶瓷并不熟悉,有鉴于此,这次展览重在提高国际社 会对中国当代陶瓷的认知、打破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局限概念。当代艺术陶瓷是当代中华民族的最佳载体之一,走出国门可助国际了解中国民族文化。

  本次展览的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品,包括传统瓷绘及前卫瓷雕。参展艺术家包括中国陶艺泰斗周国桢、中国中央美院雕塑系主任吕品昌、瓷上汉书创始人王绪远、上海当代艺术家陆云华、旅美艺术家朱者赤等老中青三代艺术家代表,他们是中国当代陶瓷传统派、学院派和画家画瓷领域的代表性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艺术创作反应了中国当代艺术陶瓷目前发展的主要成就,并预示着中国陶瓷艺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周国桢的骆驼造型瓷雕《任重道远》是此次展览的亮点之一,这件作品的寓意,一是表示中国陶瓷要重走丝绸之,二是中国当代陶艺在文化走出去中的角色任重而道远。王绪远的青花作品,呈现中华书法与陶瓷器皿融合的“汉书青花”主题,并以该组合方式回应了传统和现代的关系。强调诗意化创作的朱建安带了一件瓷雕《童话》,作品造型犹如真菌生长状态,作者借此表达在情感深处包含的对自然和世界的自省与反馈。

  “新瓷中国当代艺术陶瓷特展”前后经过一年的策划与筹备,是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在大英博物馆内首次规模性的展示,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当代专业瓷器展览。出席当日展览的包括英国Tanlaw、宝龙(邦瀚斯)拍卖行亚洲、新邦德街亚洲Colin Sheaf、英国1套鉴宝之主持人、瓷器和东方艺术专家和鉴赏专家、历史学家Lars Tharp、英国手工陶艺协会Karen Bunting、中国工商银行伦敦分行副行长铭、江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诗予、英中文化交流协会秘书长唐婉玲在内的近200位来宾。

  开幕仪式的,是由艺术家周国桢、王绪远共同揭幕周国桢新作《领头羊》。这不仅是契合2015年中国羊年而创作的雕塑,更寄予了周国桢对中国当代艺术陶瓷在今后发展中的期望。他表示,中国当代陶瓷是时候来到国际舞台,应该收获更多的目光,因此,这只领头羊也寓意率领中国当代艺术陶瓷国际市场。

  展览开幕仪式后,中英两国艺术专业人士进行了学术研讨会,回顾了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发展之以及多栖发展的现状。在多元文化彼此融合影响的当前,中国当代陶瓷艺术正与世界陶艺创作在密切互动、相互借鉴中向前发展。

  开幕仪式后,陈海波接受了BBC、C C T V、、欧洲时报等的专访,他表示,能够将中国当代艺术陶瓷带到大英博物馆进行展示,不仅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欣慰。并指出,艺术文化在当今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陶瓷作为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灵魂文化元素,将成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交流、联系的重要桥梁。他相信,文化走出去已经成为时代之需,大势所趋。希望通过这次有历史意义的展览打开世界观众对当代中国瓷器的认知,树立中国当代瓷器在国际平台的新形象。

  中华人民国驻英国大文化处项晓伟公使衔参赞在开幕式后宴请艺术家代表团一行,对此次中国当代陶瓷大英展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同时希望中国文化有更多的内涵走入英国,尤其是当代陶艺,是最好的文化交流载体,并能进行更广泛的学术文化交流。

  网站、电视上常看到李佳,尤其是上,有她的镜头,干练。她在穿衣打扮方面,非常精致。她喜欢穿英子衣服,特别喜欢Burberry和DAKS这些奢侈品牌。在闲聊中,李佳对这些奢侈品也是如数家珍。

  “公权神圣、私权;约束私权,公权”的法统是导致当今政风贪腐的制度根源。小贪小腐打不完,关键在于铲除产生老鼠、苍蝇、跳蚤的制度土壤。

  “日本的今天是中国的明天”,有位朋友斩钉截铁地这样说。当今中国的“消费社会”,真的是处在日本“消费社会”的“昨天”。与日本一样,曾经引导一代人的“艰苦朴素”的概念,在当今中国话及时,总有一种“OUT”感。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