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英国美食> 文章内容

瀛寰新谭|那些年的春节美食也抵不过晚清驻外使节们的乡愁

※发布时间:2018-4-27 15:49:21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不过很可惜,这一环节似乎已经取消了,放在字幕当中,并不显眼,不仅少了一个学习地理的机会,也让那些驻小国的使失去了一年一度刷存在感的机会,更让主持人没办法展示自己“报菜名”的本事。

  相比如今的一长串,在刚刚建立近代外交关系的晚清,中国驻外屈指可数,如果那时候有春晚,绝对报不了那么长时间的贺词。一来是因为当时世界上的国家本来就少,二来中国与之建交设馆的国家更少。

  即便签约建交国不多,但终究由于外交使团的派出和驻外的设立,开始有在海外度过春节。对于他们来说,过节的头等大事并非向全国人民拜年,而是恭拜代表着皇权的圣牌。在清代,拜圣牌是每年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万寿(帝、后生日)等节,官员们的动作,各地往往有万寿亭等专门场所圣牌。此事关系重大,出洋使臣不敢含糊,在海外依然行礼如仪。清代各地有万寿亭,或俗称皇亭、龙亭,图为开封龙亭老照片

  最早在外过年的应该是志刚、孙家榖使团,在其周游全球的两年时间里,经历了同治八、九年(1869、1870)春节,一次是在法国首都巴黎,一次是在普鲁士首都。尽管属于游历而非驻扎使团,并没有固定的馆舍,但是志、孙两人依旧在下榻的住所率众设立香案,对着圣牌行三拜九叩之礼。礼毕,整个使团高高兴兴吃了一个团年饭。

  到郭嵩焘使团前往英、法等国,中国有了正式的驻外公使以后,每年正月初一的仪节也更正式隆重。光绪二年除夕(1877),抵达伦敦不久的中国使团,就搞起了团拜会,俱着官服,互相“申贺年禧”。次日,正副使郭嵩焘、刘锡鸿率领大家在中“向北恭拜圣牌”,连的洋随员马格理,也穿着西式礼服,行的“见君礼”。礼成,郭嵩焘因“元日须一出游”,带大家参观了蜡像馆。

  此后,每年正月初一,恭拜圣牌之礼就在中国驻进行,公使、参赞、翻译、随员等,皆须着花衣补褂,行三拜九叩礼。有时候,正在当地的中国游学生也会参与,比如郭嵩焘就是在光绪四年元旦见到了在格林尼治学习的严复。

  作为中国使团,每当佳节而身在海外,倍思亲是肯定的,何以解忧,惟有吃一顿,或者两顿。同治九年除夕,在法国的崇厚使团虽然背负着为天津教案而道歉的悲惨,但迎春晚宴还是照常举行,菜品有:

  光绪十六年(1890)正月初一晚上六点,洪钧在驻德举行新春晚宴,据说“酒既美而菜亦佳”,而且搭配上尽显合璧:

  菜共七色,为蛎蟥一小盌,每盌三枚,其他则红烧鱼翅、烧鹅、烧猪、炒鸡丝、溜鲫鱼、红烧鸭、猪肉饺子。一切仍照洋法,无饼、饭,有黑、白面包、牛奶油,外有干果、鲜果及蜜饯果各一盘,酒则中国绍兴,香酒。

  光绪二十三年除夕(1898),也是六点左右,驻英公使罗丰禄在宴请馆中同仁,“菜酒颇好”,当晚有:

  白菜闷鱼翅、洋醋炖海参、炸溜鸡丁、白煮鸡肉、菠菜熬粉肠、压桌红肉一碗,无饭、面、点心,末乃各人米粥一瓯,因厨工精火工,是故其味浓而甘。

  出使在外,交涉事务繁多,未必可在馆舍中迎来新年,即使在旅途之中,也不能在吃这方面亏待自己。光绪三十二年(1906)正月初一,驻英公使张德彝在船上过年,晚餐特别添加了“肉菜果品数色”。当然国人也绝不吝啬吃独食,下午茶时他拿出事先购买的糕点,招待船上“各道新禧”的男男,还专门给了船上工作的华工年糕一块。

  曾纪泽是晚清名臣曾国藩的儿子,曾长期担任驻英法公使,或许是出身于官宦家庭,每次过年,仪节上他都显得比较考究。

  光绪四年末(1879),曾纪泽刚刚来到欧洲,接替郭嵩焘的职务。除夕那天,他下午要仔细“写定客单坐次”,晚上则是邮寄新到的衣帽,为了明天早晨的恭拜圣牌仪式整理官服官帽,而且费时“极久”。考究的曾纪泽

  第二天一早,曾公使提前半个时辰起来,也是为了“整理衣饰”,在大厅朝阙行礼之后,完成了的仪式,与僚属聊天互贺。继而,携家眷又在中厅设香案行礼,祭奠先人,又完成了孝子贤孙的仪式。

  在此之后的每一年除夕、新正,曾纪泽都会恭拜圣牌、祭祀祖先、与贺岁,与儿女嬉戏玩乐,忠、孝、友、慈俱全,在此影响下,内也较为和谐,其乐融融。曾纪泽往往还会在除夕那发,做到以最佳形象迎接新年。

  说到剃头,在国外有时还不是很方便,如张荫桓光绪十四年除夕(1889)在古巴度过,他打算找个剃头匠,理发好过新年,结果当地仅有两个剃匠,半天才赶到,不仅年过半百,还是近视眼,让一向小心谨慎的张公使“不无戒心”。

  随着中国使节的驻扎和交流的增进,不少外国人也得知了中国的新年,有时候会在那一天向国人表示祝贺。比如光绪十三年除夕(1888),张德彝应邀参加一个舞会,主办者即举杯带领全场庆贺,并祝“张君之福”。

  当然出使人员漂洋过海,变化的不仅仅是实在的地理空间,更是带来了心理上的异域感。虽然新年还是新年,地方变了,风景也不一样了,再多的新鲜感也填不满中国人的思乡之情。

  他就问道:当初在中国时,看到每逢过年,有饮酒欢呼者,有管弦歌唱者,有放烟火列花灯者,实为类似天上的升平景象,你们现在远离祖国,又逢佳节,会不会感到寂寞冷清?

  使团翻译张德彝一开始还强作欢颜,号称游历,大开眼界,认识很多朋友,即便是在异国他乡也能畅谈,不过最终还是撑不住了,表示“每逢佳节,顿触乡思,言念及此,能不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