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经济学、诗歌与数学天才

※发布时间:2022-4-19 20:49:31   ※发布作者:佚名   ※出自何处: 

  面部痣的位置与命运10月7日,诺贝尔文学揭晓,坦桑尼亚作家阿· 古尔凡成为第4位获得文学的黑人,也是第15位获得诺贝尔的黑人。而在加勒比海,不到18万人口的岛国圣卢西亚就曾经有两位黑人获得过诺贝尔。今天我们刊发浙江大学蔡天授撰写的文章《圣卢西亚:经济学与诗歌》,以及描写挪威数学天才阿贝尔的文章《挪威:自古天才多》,分别出自他的新作《美洲人文地图文》和《欧洲人文地图》(商务印书馆)。

  圣卢西亚位于向风群岛中部,北距马提尼克39公里,西南距圣文森特34公里。面积616平方公里,是群岛中的第二大岛。虽然也是火山岛,但并不活跃,最近一次喷发是在1766年。哥伦布的四次航海均未抵达圣卢西亚,无人知晓欧洲人发现该岛的确切时间,只能猜测在1500年前后,至少1520年梵蒂冈制作的地球仪上,已经有了圣卢西亚。

  与邻近的岛国一样,圣卢西亚经过英国、法国的轮换殖民,最后在1979年获得,同时加入英联邦。虽说英语是语言,但岛上的人主要还是说克里奥尔语。这种语言起源于殖民化和贩卖黑奴初期,它的词汇是英语(或法语、荷兰语),却用非洲语言的句法。数个世纪以后,它已变成一种完全的语言,由此也催生独特的音乐、舞蹈和风俗。

  笔者首次听说圣卢西亚是在1993年夏天,来自美国一所姐妹大学的交换生来到杭州,因为秋天我要去对方学校访问,学校外事处介绍我们认识,其中一位叫维罗妮卡的黑人女士恰好来自圣卢西亚。当她知道笔者的诗人身份以后,便告知她认识故乡的大诗人德里克·沃尔科特,她还曾在他写的戏里扮演过角色。巧合的是,当年秋天,沃尔科特便因他的诗“具有伟大的光彩,历史的视野,献身多元文化的结果”获得了诺贝尔文学。

  不久,我也收到那年《南方诗志》秋季号,内有沃尔科特的写作年表和七首译诗,其中一首《仲夏,多巴哥》写道,“我拥有的日子 /我失去的日子//像女儿那样,从我这的双臂里 /远走高飞的日子”。多巴哥岛,那正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组成部分。诗人的前三部诗集分别出版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首都西班牙港、巴巴多斯首都布里奇顿和牙买加首都金斯顿,而前两部剧作均出版于布里奇顿,以后无论是诗还是剧本都是在伦敦或纽约出版了。

  1930年,沃尔科特出生在圣卢西亚首都卡斯特里,拥有非洲、荷兰和英国血统,祖母和外祖母均为黑奴,因此他的皮肤是棕色而非黑色。他在故乡长大,后来到牙买加的西印度群岛大学念书。毕业后他在金斯顿的牙买加学院教过书,也在当过记者,然后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和美国的大学教书。退休以后沃尔科特返回故乡,2017年3月17日,他因病在出生地逝世。

  令人惊奇的是,在沃尔科特之前,这个仅有18万人口的小岛还诞生过一位黑人诺贝尔经济学得主,他的名字叫威廉·阿瑟·刘易斯。1915年,刘易斯出生在卡斯特里,他的双亲是来自安提瓜的移民,他是家中五个孩子里的老四,七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把孩子们抚养。刘易斯是个聪明孩子,跳了两级,后来留学英国,获得伦敦经济学院的博士学位。

  1954年,刘易斯提出了无限过剩劳动力发展模式,那是一种从经济结构上探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式,也被称为“刘易斯模式”。他认定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双元经济结构,即国民经济具有两种不同性质的结构,一种是仅能糊口、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自给农业结构”,另一种是以现代化方式进行生产的“资本主义结构”。其中前一种存在低到零甚至负数生产率的“过剩生产力”,后一种明显高出。

  刘易斯是在曼彻斯特大学担任期间提出上述模式的,成名以后那里校园里有一幢大楼以他的名字命名。1957年,加纳国后聘请刘易斯担任首席经济顾问,他帮助这个非洲国家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后,刘易斯被任命为西印度群岛大学副校长,并在1963年被英国女王封爵。同年,刘易斯受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杰出教授,在那里生活了24年。

  1979年是圣卢西亚的年份,刘易斯荣获了诺贝尔经济学,他是迄今黑人中唯一一位非和平和文学得主(和平已有十位,三位文学得主是索因卡、沃尔科特、莫里森和古尔纳)。1986年,刘易斯从普林斯顿退休,住到巴巴多斯岛上,就在西印度群岛大学凯文希尔校园附近,在那里继续从事经济学研究。1991年,刘易斯在布里奇顿去世,他的遗体被运回故乡圣卢西亚安葬,他的铜像与沃尔科特的铜像并排列在同一座花园里。(本文原载《文汇报》“笔会”)

  挪威是欧洲纬度最北的国家,也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惟一濒临北冰洋的国家,寒冷的天气不仅使得挪威人长得高大魁梧,同时也非常擅长冰雪运动,他们在历届冬奥会上所获的金牌和牌总数均名列前茅。与同纬度的阿拉斯加相比,挪威人相当幸运,来自墨西哥湾的暖流抵达这里,使得沿海的气候较为温暖,也使得峡湾不会结冰,这给贸易和商船带来便利,并以探险家和海盗辈出闻名于世。

  加上近海有欧洲最大的油气田,帮助挪威顺利地完成了工业化,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与此同时,虽然挪威的人口仅有五百多万,大约相当于的十五分之一,却在许多不同的领域都恰好为人类贡献出一个世界级的天才人物, 他们是:数学家阿贝尔、戏剧家易卜生、作曲家格里格、艺术家蒙克和探险家阿蒙森,最后一位以率先抵达南极闻名,他使用的工具竟然是狗拉雪橇。

  阿贝尔是个穷的儿子,出生在挪威海的一座小岛上。1823年, 二十岁的阿贝尔解决了代数学上的一题, 即证明了用根式解一般五次方程的不可能性, 这是一个有着二百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 阿贝尔将短短六页“不可解”的证明寄给欧洲一些著名的数学家, 他在引言中满怀信心, 以为数学家们会亲切地接受这篇论文。

  不久, 阿贝尔即开始了一生最长的一次远足, 当时他想以这篇文章作为敲门砖。可无论是在巴黎还是在, 他都像一位初出茅庐的文学青年一样受到冷遇。阿贝尔二十六岁时,死于疾病和营养不良。他对现代数学所做的贡献,直到今天还没有完全显示出来。如今,以阿贝尔名字命名的数学在挪威已经设立,作为对其晚辈邻居诺贝尔一个疏忽的弥补,其权威性被认为等同于诺贝尔。

  与阿贝尔的悲惨命运相比,维也纳出生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要幸运得多,他二十三岁那年就在剑桥与那个时代最伟大的两位哲学大师伯特兰·罗素和乔治·摩尔共事, 但他却一度放弃了学术研究去做一名小学教师和医院,并亲自动手在挪威乡间建造了一间小木屋, 摩尔去那里看望过他。

  那情形颇有点像大西洋彼岸郊外的瓦尔登湖,梭罗在康科德镇厌倦了与两位名声显赫的——爱默生和霍桑交往的以后,也在湖边盖起了一间小木屋。我无法比较这两个场景,虽然我游览过这两个国家,但却只到其中的一个小木屋。正如梭罗后来返回了康科德,维特根斯坦后来也返回了英伦,可是,最终他仍然因为“不堪教授的生涯”而辞去了剑桥的职位。

  就在阿贝尔去世的前一年,易卜生降生了。易卜生的父亲本是一个商人,在他幼年时破了产,这为造就一位天才开了绿灯。易卜生十五岁开始自谋生,在药房里当学徒,并利用空闲时间写剧本,从那时起,具有叛逆性的主人公及其有害的这类主题终其一生吸引了他。可是,当易卜生终于在戏剧方面斩露头角,有资格在首都的大剧院里自编自导,却发现自己陷入了另一种苦恼之中,他既要考虑空洞而的传统,又要顾及无聊而缺少鉴赏力的观众。

  幸亏剧院及时倒闭,易卜生下定决心移居意大利,这一就是二十七年,包括《彼尔·金特》、《玩偶之家》在内的代表作就是在期间完成并上演的。易卜生使欧洲戏剧从为人们提供消遣和玩物的状态中摆脱出来,重新恢复到古希腊那样,即成为对灵魂进行裁决的有力工具,从而兑现了自己的诺言:“无所不有或一无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