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瞄准新定位、应对新常态全面提升湖南省型经济发展水平

※发布时间:2018-10-31 16:47:44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为准确把握湖南省型经济发展现状,寻求补齐全省型经济“短板”之策,湖南省委政研室、省商务厅联合省统计局、省经济研究信息中心和省社科院等单位组成调研组,专题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组先后赴省内长沙、郴州等市以及河南、山西等省开展调研,到企业、口岸、外贸平台进行实地考察,并召开多个座谈会充分听取相关部门、口岸管理机构、外向型企业以及外贸发展平台的意见和。通过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调研组一致认为,湖南省型经济确实是湖南省经济发展中的“短板”,在思想观念、政策措施、发展程度上与发达省份甚至部分部省份相比还有差距;但我们在正视差距、重视问题的同时,也要看到“短板”中不乏亮点,差距中蕴涵潜力,面对当前扩大的新形势、新机遇,我们完全有理由坚定信心、痛下决心,通过构建型经济新体制等一系列措施,用3年左右的时间,补齐型经济这块短板。

  1、从经济总量看:2013年,湖南省地区生产总值跻身全国10强,而湖南省对外贸易仅为1560亿元,跌落全国20位之后。2013年,湖南省与、上海市、湖北省、四川省的经济总量基本相当,但进出口总额方面,仅为辽宁的22.0%、上海的5.7%、湖北的69.2%和四川的39.0%。与兄弟省市的差距,反映出湖南省型经济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

  2、与国际水平比:从国际经验看,经济较、国际化较高的国家或者地区外贸依存度在30%以上。2013年韩国外贸依存度为88.5%,外贸依存度为72.7%。,而湖南省外贸依存度仅为6.3%,只相当于国际水平的1/3到1/4,在中部6省中为最低,而同期全国外贸依存度为46%。

  3、与沿海地区比:2013年,湖南省外贸总额251亿美元,仅为广东的2.3%、江苏的4.5%、浙江的7.3%、福建的14.5%。客观说,湖南省型经济与沿海地区不在一个发展阶段,对外贸易仅相当于福建省2001年的水平,和沿海其他省份差距则更大。

  4、与部地区比:2007年湖南省外贸进出口总额居全国第16位,2013年已退至第22位,先后被江西、广西、重庆、新疆、、云南赶超。多年来,湖南对外贸易一直居中部六省第5位,且与前几名的差距不断拉大。2012年湖南省外贸总量仅为中部第1名河南的42.3%,2013年这一比例再次下跌至41.9%,总量差距也从298.1亿美元拉大到347.9亿美元。

  1、结构调整不够。一是外贸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不合理,出口商品中,钢铁、有色等传统粗放型产品比例达到30%,而且主要是资源输出型。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仅居全国第18位、中部第4位。外贸方式不合理,加工贸易仅占贸易总量的29%,低于全国35%的水平。出口过分依赖传统企业,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华菱钢铁等企业的出口均呈现不同程度下滑。一些传统出口产业的规模在逐步萎缩。二是市场结构不合理。传统市场依赖过多,新兴市场开拓不够。2013年,湖南省前四位传统出口市场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62.3%,其中仅对出口就占到近1/3。湖南省2013年对东盟出口增长6.8%,较江西分别低61.5个百分点,较四川分别低23个百分点。

  2.外资带动不强。外贸的短,根源之一是引资的弱。一是外资投资方向引导不力。外资投资一、三产业比重较小,第一产业投资占比常年徘徊在3-5%左右,第三产业投资占比仅为2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30个百分点,且第三产业外资总额中房地产业投资又占到了60%。资金来源较集中,利用外资金额中、等亚洲地区的投资占比高达80%,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投资占比仅为9%。二是外资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引进项目以劳动密集型、传统产品、中小项目居多,2013年湖南省只有2家企业进出口过10亿美元,出口最大的企业仅15亿美元。而河南富士康一家企业进出口就达380亿美元,湖北最大的出口企业也达到50亿美元。

  3、通道不畅。一是前沿和口岸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岳阳作为湖南省唯一的一类口岸城市,的基础条件优越,但在全省格局中占据的地位不高、发挥的作用不足。二是缺乏陆、海、空的国际通道。湖南省至今没有一条国际货运航班、一条国际货运班列,仅有对的直航班轮。2011年重庆渝新欧国际班列就已开通,目前已开通11条国际货运航班;郑州已开通全货机航线条。三是物流通关不便捷。通关方式、报检方式和效率等都落后沿海,物流成本也较高。同样的货物运输到深圳,湖南省物流公司的报价比深圳物流公司高出30-50%。2013年湖南省物流总费用占P的比重达18.7%,不仅远远高出发达国家10%的水平,也高出全国17.8%的水平。

  4、平台效益不高。一是现有平台效益不高。湖南省各类外向型平台在部数量处于前列,但许多平台“有名无实”,许多口岸“有岸无口”。2012年湖南省共有78个园区,使用外资31.76亿美元,赶不津一个经开区50.03亿美元的规模。2013年湖南省有40%的园区利用外资为零,13个国家级园区利用外资仅占全省总量的20.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长沙机场国际旅客居中部第一,但国际航空货运量仅居中部第4。二是新型功能平台缺乏。如离岸结算、跨境电商、保税交易展示等新型平台建设尚未引起重视。三是配套服务平台弱。外贸配套服务平台功能缺乏,无法提供高效便捷的通关“一条龙”服务,导致省内很多产品出口以内贸转外贸、赴省外报关等各种形式走外省出口,造成出口数据流失。如浏阳的烟花炮竹每年出口数据流失约4亿美元;邵阳的五金工具、箱包、牛仔服、文具和醴陵的陶瓷,每年的进出口数据流失都在1亿美元左右;郴州的矿产品约有3-4亿美元进口金额流失;煤炭、木材等产品进出口也存在类似情况。

  5、发展不优。一是审批项目多、时间长、收费高。如可研报告,沿海企业自行委托第三方费用在3万元左右,时间为一周,湖南省则指定机构,收费普遍15-20万元,时间为一个月;环评报告沿海一般费用在5万元以内,时间为一周,湖南省需费用15万元以上,时间在一个月以上。二是要素保障不给力。突出反映在土地、用工上。一些项目因土地问题而流产。“五险一金”无论是缴费基数和比例都高于沿海地区,加大了企业成本。三是创新政策落实难。如“五定班列”补贴资金不到位,且补贴标准也比外省低;每班4-12万元航空货运补贴政策效果不佳。

  近五年来,湖南省型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特别是在引进外资、对外投资等方面颇为亮眼,走在了中部省份前列。

  1、规模速度提升。近五年来,湖南省型经济主要指标实际利用外资、进出口总额、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年均分别增长17%、14.6%、23.1%,分别达到87亿美元、251.6亿美元、33.04亿美元,各项指标增幅都高于同期P增幅。实际利用外资连续三年居中部第一,对外投资连续七年居中部第一。航空口岸出入境人数突破100万人次大关,居中部第一,其中2013年外籍旅客出入境人数比中部其他五省航空口岸总和还多15.85万人次。

  2、发展质量提升。型经济发展推动了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相继落户湖南,规模企业不断增多。企业外向度提升,2013年湖南省共有进出口实绩企业272家,较上年增加233家,出口过亿美元企业达到46家,较上年增11家。湘企“走出去”成效明显,优势产业、过剩产能“走出去”亮点频频。同时,近年来通过中部博览会、湘台经贸洽谈会等经贸平台,对外经贸活动比较活跃。

  3、带动能力提升。型经济在引进资金的同时,也引进了先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以及优秀人才,扩大了湖南省的消费市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财税收入。据统计,2010年至2013年,全省承接转移项目新增税收127.96亿元,新增就业126.6万人。

  近年来,湖南省委、省加快推进“崛起”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实践证明,这一系列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型经济发展。

  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一是形成了政策促进机制。省委、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相关省直部门和市州也相继出台了具体支持措施,形成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体系。二是建立了工作推进机制。成立了发展型经济领导小组,同时建立健全了多种工作推进机制。从2008年起每年均召开一次高规格、大规模的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推进大会。三是建立了绩效考核机制。将型经济工作纳入各级绩效考核范围。四是管理机制进一步理顺。通过本轮机构,“大招商、大通关、大商务”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

  战略定位初步成型。对全省布局进行了科学规划,引导全省四大经济板块差异发展、错位发展、协调发展。长株潭城市群着力建设先进装备制造、重要机电产品出口、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以及区域消费中心。湘南地区加快建设有色金属深加工、出口加工、制造业。大湘西地区大力发展矿产资源深加工、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制药、文化旅游等产业集群。环洞庭湖地区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化工能源和商贸物流等产业。

  支撑能力逐步提高。一是平台基础进一步夯实。目前已有3个综合保税区、15个国家级园区,6个国家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4个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汽车整车进口、冻品进口等口岸平台相继获批。二是财政投入机制不断健全。2011年设立规模为2亿元省级型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承接产业转移。2012年省财政又新增了1亿元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资金。各市州也都相应设立了专项资金。三是瓶颈制约不断破解。针对直接制约湖南省型经济发展的通关、物流、金融、用工、产业配套、要素保障等难点问题,有关部门正逐个进行认真调研,实施重点突破,外商投资负面清单试点、重大项目审批代理制、联合审批制等政策先后出台实施。

  对外贸易政策方面:一是退税支持力度不够。安徽、重庆都是省财政统退。目前湖南省还是省市分级负担,造成许多市县发展外贸积极性不高。二是鼓励政策强度不够。比如出口励政策,外省普遍是1美元励2分钱;湖南省部分企业实行出口1美元励1分钱。又比如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江西省每年达到5000万元,湖南省每年仅1000万。三是通道建设投入不够。湖南省对国际货运班列和国际货运航班的补贴政策存在。重庆2012-2014年对国际航线条国际货运航线公里范围内国际货运实行运费全额补贴,1000公里范围内国际货运实行运费补贴一半。

  招商引资政策方面:一是政策对接有待创新。比如与沿海比,长沙“五险一金”最低档企业每月每人需支付706.69元,而广州为625.78元,惠州为300.21元,均低于长沙。河南提出重点外资企业为职工缴纳的“五险一金”高于沿海地区部分由省财政予以返还。二是投入力度有待加大。比如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方面,安徽从2010年起连续6年,每年安排不少于10亿元的专项资金,而湖南省仅每年1亿元。比如在发展总部经济政策方面,、上海、杭州对新注册设立或新迁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给予500万-5000万的一次性资金补助,而湖南省没有相关资金扶持。三是部门整合有待加快。目前湖南省各市州、各部门在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方面联动不够。江西省在全省范围内抽调100余名干部组成“全省重点产业百人招商团”,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经费、统一考评、集中培训,分成20支招商小分队外出招商,签约重大项目数量每年以超过30%的增幅递增。四是“龙头”引进有待加强。郑州为了引进富士康,专门申报和建设了一个综保区,并投入300亿元财政资金进行高速公、货运机场、专用铁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在地方的极力支持下,富士康郑州工厂的产能迅速超过建设较早的太原工厂,不仅使河南的外贸总额翻了一番,并且吸引了一大批配套中小企业落户周边,现在中兴、小米、酷派等国内知名手机生产商都纷至沓来,郑州市正在规划建设国内最大的智能手机生产。湖南省对外资龙头企业的引进还缺乏这样的大手笔。

  载体建设政策方面:一是平台考核不严。国家级园区、省级园区和工业区还没有按实绩进行动态管理,造成地方争牌子很积极,创品牌无压力。而安徽对园区实行“按亩产论英雄”的严格考核。二是管理机制不顺。国家级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型经济的主要阵地和载体,国家层面的职能管理在商务部,而湖南省归口省发改委。三是管理方式不优。在探索市场化主体参与的直管、托管、代管和共建等模式,试行一区多园、多区一园新体制,促进园城一体化发展等方面,与兄弟省市比相对滞后。

  激励考核政策方面:型经济作为短板,在湖南省绩效考核中所占分值比重仅为5%,而四川、重庆的比重达到10%以上。四川对市州在经贸活动上签订的项目合同,成立专门督办小组每月督办一次,年底考核项目进展,并纳入到年度综合指标考核中。

  随着湖南省发展实力的增强、发展阶段的演进和发展的改变,湖南省发展型经济目前正处于战略新起点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新常态”意味着未来中高速经济增长率将成为常态。在供给方面,劳动力、土地等各类要素成本进入集中上升期,低成本制造的传统优势受到削弱,能源资源和生态约束强化,产品供给竞争加剧,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在需求方面,市场饱和度逐渐提高,产能过剩现象愈发凸显。适应新常态,我们必须立足解决型经济发展深层次问题,始终保持战略自信与战略定力,全面提升型经济水平。

  产业实力极大增强。近年来,湖南省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取得巨大成就,产业实力实现了质的飞跃。2013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迈上万亿台阶,达到10001.00亿元,是2007年的2.9倍;规模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1616.57亿元,是2007年的3.8倍。目前,全省已拥有机械、石化、食品、有色、轻工、冶金、建材、电子信息八大千亿产业以及工程机械、电工电器、汽车三个千亿子产业,在中高端工程机械装备、电力牵引轨道交通设备、超特高压输变电设备、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装备等领域确立了市场领先地位。伴随着产业整体实力的增强,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步伐加快,创造了一系列有影响、有效益的“走出去”跨国并购案例。

  交通条件极大改善。2013年全省高速公通车总里程达5084公里,位居全国第四位,中部六省第二位,湖南与周边六省的高速公通道达到22个。“十二五”末湖南将基本建成“六纵八横”高速公网,通车里程将进入国内前三。已形成“三纵三横”的“田”字型普速铁网,铁运输力与通达力大幅提升。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持续攀升,挺进全球机场百强,位列全国机场第12位、中部第1位。湖南省拥有内河航道1.2万公里,居全国第三;拥有港口63个、港区207个,其中岳阳港为长江10个亿吨级大港之一,是内陆沿江增长最快的港口。尤其是,“一纵一横一斜”交汇于长沙的京广高铁、沪昆高铁和渝厦高铁(规划),将把湖南带入了一个崭新的高铁时代,与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经济区形成3小时经济圈,长沙成为中部地区高速铁枢纽。

  平台体系不断完善。园区平台方面。全省拥有国家级园区13家,其中国家高新区已达5家,在部地区排第一。国家级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6家,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4家。物流平台方面,全省已开通五定班列。长沙、衡阳、郴州、永州“内陆无水港”建设进展顺利。郴州国际快件中心和铁海联运一期铁战略装车点开始营运。城陵矶开通直达货运航线。常德开辟到上海的货运航线。通关平台方面。已设立郴州出口加工区、长沙金霞保税物流中心等6个功能性平台。衡阳、湘潭、岳阳三大综合保税园区相继获批建设,汽车整车进口、肉类进口等口岸相继建成或获批建设。“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模式的口岸海关已扩展至14个。

  2013年底,习总提出“一带一部”的战略定位,要求湖南发挥东部沿海地区和部地区过渡带、长江经济带和沿海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这一新定位,重构了湖南省的战略坐标,将湖南的地位提升到沿海和沿江开发并举的大战略中,湖南在全国区域发展的战略得到了新的提升。这一新定位,明确了湖南省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可利用贯通南北、承东启西的地缘优势,变“腹地”为“前沿”。这一新定位,明晰了湖南省崛起的战略径,使得我们在承接产业转移、带动西部资源开发以及进入国内国际市场方面具有广阔的可作为空间。

  一是全面深化的重大机遇。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构建型经济新体制作出了重大部署,对部内陆地区作了顶层设计和系统安排,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打通“大通道”。提出了“支持内陆城市增开国际客货运航线、发展多式联运,形成横贯东、联结南北方对外经济走廊”。二是实施“大通关”。提出了“海关监管、检验检疫等管理体制”,“推动内陆同沿海沿边通关协作,实现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三是构筑“大平台”。提出了“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在具备条件地方发展若干贸易园(港)区”。四是培育“大集群”。提出了“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推动内陆贸易、投资、技术创新协调发展”,“创新加工贸易模式,形成有利于推动内陆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机制”。五是营造“大”。提出了“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对服务业、制造业多个领域向外资进一步放宽准入、扩大。这“五个大”,为湖南构建型经济体系创造了发展的重大机遇。

  二是深入推进区域合作的机遇。当前,中央找准深化同周边国家及世界互利合作的战略契合点,提出了“一带一”(丝绸之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等一系列区域合作战略。国家领导人频繁出访拉美、非洲、欧洲、东南亚以及周边邻国,搭建更高层次的战略区域合作平台。我们作为“一带一”上的重要区域,迎来了深度融入全球贸易、生产体系的巨大战略机遇。同时,国家积极推动国内区域合作的一系列部署,特别是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将打造横贯东部、拥有广阔腹地和发展空间的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带,长江沿岸区域有望成为继沿海经济带之后最有活力的经济增长“第四极”,亦将成为世界上开发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内河经济带,这将极大地推动湖南与长江流域各省市的互动合作,催生巨大内需市场。

  三是产业转移步伐加快的机遇。随着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加快,产业转移已进入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并存的阶段。与此同时,我国沿海地区在转方式、调结构过程中“腾笼换鸟”的需求更加迫切。可以预见,未来国际和国内沿海地区将有更高素质与更大规模的产业向内地转移,湖南凭借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基础优势获得承接国际与沿海产业转移的机遇将更多。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产业转移机遇对湖南省来说,除了“引进来”还有“走出去”。去年以来,国家加大推动高铁、机械装备等高端制造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促进我国高端优势产业及相关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湖南省的工程机械和轨道交通等产业的技术水平界范围内都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紧跟国家战略,必将迎来产业大发展的机遇。

  首先是发达国家推动国际贸易投资规则重塑和“再工业化”的挑战。近年来,美欧等发达国家为掌控国际贸易投资规则制定主导权,启动了一系列新协定谈判,试图推动建立超越WTO之外的规则体系。这些新协定皆将中国排除在外,即使中国未来加入,也面临市场和适应新规则的诸多挑战。同时,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回归制造业”的产业调整思,旨在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这将压缩发展中国家传统制造业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

  其次是来自新兴市场国家和部兄弟省份的竞争。越南、印度等其他亚洲国家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低廉的生产成本和更优惠的政策等有利因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仅对全球投资商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也对我国的外资企业形成了较大力。部兄弟省份为促进型经济发展,在争取外贸企业落户方面,各出奇招,力度空前。

  再次是自身传统优势不断减弱。长期以来,廉价的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优势是支撑湖南省出口贸易发展的重要优势,而现在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要素成本上升长期化,资源约束趋强化,依赖高投入、高消耗、低成本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比较优势亟须从“数量、价格优势”向“质量、效益优势”转换。

  以来,省委、省一直高度重视扩大,发展型经济。上世纪80年代,先后建立了湘南过渡试验区,长沙、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怀化山区开发试验区、城陵矶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一批试验区。1990年第六次党代会上将全省对外开发的总体格局定位为“放开南北两口,拓宽通道,建设五区一廊,加速西线开发”。即进一步南面郴州、零陵、衡阳等过渡试验区和北面的岳阳;努力拓宽向南的京广复线、向北的长江航道、向西南的湘桂线和枝柳线等主要运输通道;集中建设好岳阳、长沙、湘潭、株洲、衡阳五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形成一条高新技术产业走廊;同时加快西部怀化综合试验区和武陵源旅游区的开发建设。1995年召开的省第七次党代会,把“带动战略”作为全省总战略。进入新世纪后,省委、省以促进和发展,提出了“敞开南大门,对接粤港澳”的战略思。2011年,省委省提出“崛起”重大战略,全省型经济进入了全方位快速发展阶段。

  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谋划当前、规划未来。立足当前的新起点、新定位,面对当前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提升型经济水平,我们必须在和继承以往行之有效的思和做法的基础上,剖析当前进一步扩大的深层次原因和问题,着眼当前新阶段的新特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换观念、开拓思维。

  第一、在上,必须进一步突出解放思想,打破思想桎梏。当前要注意克服四种思想倾向:一是要克服封闭保守思想。有些领导善于“纵比”、不善“横比”,总认为我们已经取得了不小进步,满足。有些干部认为外贸出口对地方税收贡献不大,支持企业发展的主动性不足。有些部门对涉及部门利益的和审批不愿精简和下放。二是要克服近视短视倾向。外省成功的做法跟经验告诉我们,好项目的引进、大企业的落地,往往带来的是产业的兴起、优势的建立,看准了就要拿硬招、下硬功,要克服“算小账”、“近视眼”的倾向,在提升软硬配套上花大功夫、下大力气。三是要克服事不关己观念。一些同志把理解只与少数部门有关,而与自己无关,对提升型经济水平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四是要克服畏难无用情绪。有的领导干部认为湖南不沿边、不靠海,发展型经济难有很大作为。有的认为现在引资竞争激烈,招商难度很大,产生了畏难情绪。这些思想无形中影响了发展型经济的工作力度。

  第二、在动力上,必须以深化体制为根本动力,构建型经济新体制。体制变革催生的竞争优势最全面、最稳定、最持久。全面提升型经济发展水平,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型经济新体制。必须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创新模式,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改变“重出轻进”的观念和做法,进口与出口并重。强化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创新加工贸易模式,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形成有利于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创新投资管理体制,放宽投资市场准入,提高利用外资跟省外境内资金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对外投资管理体制,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和竞争实力。

  第三、在范围上,必须对外和对内两条腿走。型经济是外向型经济的深化,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如果说外向型经济侧重于出口导向,注重通过开拓国际市场来拓展发展空间,那么型经济则在的范围、深度和广度都大大超越了外向型经济。其本质是要建设一个对内对外都高度的经济体系,强调既要对外,也要对内,既要扩大经济领域的,也要扩大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形成多层次、梯的新格局。对一个省份来说,提升型经济发展水平,不仅要大力提升对外度,还要大力提升对内度,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第四、在推动上,必须在使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更好发挥引导作用。型经济是一种根植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性,是市场经济的典型形态和高度社会化的形式,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能否真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取决于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如何发挥作用。各方面的职能如何发挥,都会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产生重要影响。首先,在发展战略中要把提升型经济发展水平放在全局地位来谋划和部署,用的思维来推动区域发展。其次要在明确企业是扩大的微观主体的同时,发挥引进外资、承接产业的引导作用,发挥建设外向平台、搭建合作平台的主导作用。再次要通过推动,加快简政放权,阻碍生产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制定公平高效的市场规则,形成有效的市场监管。

  补齐湖南省型经济短板,总的思是:必须按照构建型经济新体制的要求,全面落实“一带一部”重大战略构想,走市场主导、引导与社会参与结合之,走深化对内与扩大对外结合之,走产业发展与贸易提升结合之,大力推动外贸、外经、外资由“三外联动”向“三外同步”转变,大力推动产业进湘、资本进湘、技术进湘和商品出省、产能出省、劳动力出境,着力提升招商引资和产业转移吸引力、对外贸易竞争力、消费需求的拉动力和型经济发展贡献力,努力实现型经济发展“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十三五”时期型经济发展工作目标为:外贸年均增长20%以上,2014年全省进出口额突破300亿美元,2017年突破600亿美元,2020年突破1000亿美元;引进外资年均增长10%左右;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2%左右;引进境内省外资金年均增长20%左右;“湘品出湘”年均增长10%左右,力争到2020年,全省型经济规模与质量大幅提升,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在部地区处于领先。

  这个工作目标,重点突出了外贸在“三外”同步中的牵引作用。提出的20%外贸年增长率充分考虑了各种现实支撑因素。一是全供应链平台支撑。目前湖南省已经初步成形的全供应链平台有九个。分别是郴州有色金属进易加工平台、岳阳城陵矶整车指定口岸平台、岳阳城陵矶肉类指定口岸平台、外贸综合服务体试点、中部进出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零距离通讯电子产业链整合服务平台、朝鲜物投平台、益阳黄金首饰加工平台、三大综合保稅区外贸服务平台。这九大平台明年将全部启动并形成进出口流量,且都是10亿美元起步。二是企业支撑。湖南省进出口龙头蓝思科技、富士康、九兴控股等的发展势头较好,仍有较大潜力。今年预期实现进出口30亿美元,并保持20%的增幅。此外还有仅次于富士康的全球第2大代工出口型企业伟创力等一批在谈的外向型重大项目。三是战略支撑。今年开始实施的“破零倍增”初显成效。今年上半年全省“破零倍增”实现外贸业绩36亿美元。其中,外贸“破零”的企业263家,县市区5个;外贸“倍增”的企业279家,县市17个,国家级园区9个。四是服务支撑。随着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的完善,“湖南产、外省出,湖南用、外省进”的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

  思想解放必须落实到行动上,思目标必须体现到政策突破中。立足当前发展新形势,着眼树立竞争新优势,参照外省新经验,提出以下:

  产业是之本、贸易之源,大产业才能带来大、实现大贸易。一是加快“引进来”。制定产业招商线图和专项行动方案,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开展建链、补链、延链、强链集群式招商。以富士康、伟创力、捷普、天弘等全球四大电子合约制造商为目标,战略性地定向瞄准招商。研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鼓励境内外大型企业在湖南省设立总部、区域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性机构。探索建立重大项目流转机制,避免重复建设和不良竞争。二是推动“走出去”。对在境外建立生产研发、构建全球营销网络、开拓战略资源渠道、承揽国际工程项目、实施跨国兼并收购等的重点企业和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加大对东盟、中亚、拉美、非洲等市场的开拓力度。支持轨道交通、水电、特变电、农业、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抱团“走出去”。加强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扩大对外承包工程,拉动更多设备、技术、服务、劳务输出。推动湖南省在泰国、越南、苏里南、、刚果(布)和阿联酋等境外经贸合作区(园)的建设。三是提升产业战略优势。加快新兴产业与外向型经济的结合,培育一批发展前景好、国际竞争力强、出口附加值高的产业链群。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进行扶持,加快建立产业战略优势,努力提高湖南省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四是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充分借鉴外省成功经验,通过引进外向度高的加工贸易产业链,培育新的优势产业集群。力争三年内培育2个年进出口额过20亿美元、3个年进出口额过10亿美元、3个年进出口额过1亿美元的加工贸易产业集群。

  外贸是湖南省型经济中最短的“短板”。补齐短板首当其冲必须促进外贸规模有质的提升。一是加大政策支持。争取出口退税由省级财政统退,完善促进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发展的支持政策,对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扩大出口加大支持力度。二是推动“湘品出湘”。支持有实力、有渠道的企业在境内外设立集展示、体验、销售、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湖南名优商品展示贸易平台。推动生产企业和大型商场自营进出口。三是完善贸易平台。加快国际展会、电子商务、通关代理中心、内外贸结合商品市场、进出口商品展示交易等贸易平台建设,组建一批贸易额10亿美元起步的外贸进出口平台。四是做大电子商务。以长沙获批全国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为契机,重点支持和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电子商务龙头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和产业集聚区,实施“湘品网上行”工程,大力发展移动电子商务。五是促进贸易便利。推广“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属地申报、属地放行”等快速通关模式。大力推进全省通关一体化、省际口岸通关合作和“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实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受理,全面推进“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整顿和规范进出口环节经营性服务和收费。完善外贸企业进出口通关代办制。六是发展服务贸易。以服务外包示范城市长沙为中心,重点打造产业特色鲜明、集聚度高、辐射带动作用大、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发展优良的服务外包产业带。落实中央相关减免税政策,扩大服务出口和国际合作。七是积极扩大进口。落实鼓励进口各项政策,重点进口湖南省产业发展急需的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扩大重要资源产品、日用消费品进口。

  推动区域协作、次区域协作、泛区域协作和国际区域协作,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赢得发展机遇。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快研究全省“四大板块”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途径和重点。突出岳阳在对接长江经济带中的战略地位,增开城陵矶港和长沙霞凝港对外直航航线,启动湖南航运信息集散和物流交易中心建设,实现与长江沿线口岸的互联互通。积极融入“一带一”重要战略建设。加强与东盟、中亚的产业对接,推动湖南省轨道交通、特变电、茶叶、杂交水稻、小农机等优势产业拓展东盟和中亚市场。开通到达北部湾、珠三角水运口岸的铁海联运以及中亚、俄罗斯和欧盟地区的货运班列和航线。采取直接派驻或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广西、新疆分别设立湖南东盟、湖南亚欧办事处。积极融入与周边省市区区域协作。继续融入泛珠三角、中部崛起等区域协作,深入对接珠三角、长三角、北部湾经济区、成渝经济区、中原经济区等区域协作区,在产业分工协作、城市群联动、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市场一体化等方面开辟新的合作领域,形成互利共赢、发展的新局面。

  平台建设方面。一是打造园区平台。探索市场化主体参与的直管、托管、代管和共建等模式,试行一区多园、多区一园新体制。大力推进“破零倍增”计划,力争到2017年,全省所有外贸经营备案登记企业业绩实现破零,所有县(市)区和省级以上园区实现利用外资破零;全省14个市州外资、外贸、外经在2013年的基础上全部实现倍增。二是打造外向平台。重点打造好三大类平台。(1)综合服务平台。为外贸企业提供包括通关、物流、融资、退税、收汇、信保等全程外贸供应链服务的综合服务型企业,提高出口流程专业化服务水平。(2)口岸服务平台。推动一类口岸拓展功能和提质升级。对现有二类口岸、无水港、监管点等予以规范提升,积极争取增设一类口岸。加速推进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积极推动进口粮食、水果、肉类、种苗和整车等指定口岸建设。(3)国际交流平台。鼓励国(境)外和机构来湘设立办事机构。积极引入国内外重大赛事、品牌展会、国际峰会、高端论坛等具有全球影响的大型活动。三是打造商会平台。充分发挥商会类行业协会平台在整合招商资源、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秩序、开拓国际市场、应对贸易摩擦等方面的作用。

  平台整合方面。加快型大平台整合,争取国家战略层面支持。一是支持长沙湘江新区争取设立中部内陆自贸区。虽然国家暂停各地自贸区的申报,但我们必须未雨绸缪,以湘江新区的申报与建设为基础,在投资体制、管理体制、贸易、资源开发、科技孕育等方面先行先试。二是支持岳阳城陵矶及临港产业新区扩容提质。对城陵矶进行扩容提质,对外实现与长江沿线口岸互联互通,争取列入上海自贸区的启运港退税试点范围;对内加快与长沙霞凝等本省港口整合,增开直航航线。强力打造临港产业新区。

  问题导向,不断将叠加政策优势为更加稳定可控、成熟定型的制度工具。当前必须贯彻落实省里出台的《关于深化型经济的实施方案》。一是加快投资管理体制。密切国家负面清单工作,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二是加快审批流程再造。推动投资企业立项、财神节是哪天合同、章程在线受理、在线审批或备案,建立分层级的外资项目投资全程代办和一站式、并联式审批机制。三是完善政策促进机制。整合现有的各种产业资金、专项资金,扩大省发展型经济专项资金规模。突出重点,创新“一企一策”政策,对带动性强的特大项目,在参照兄弟省市做法的基础上,争取有突破有创新。完善签约项目管理机制,对重大招商活动的签约项目实行单独考核。四是完善工作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型经济考核机制,提高型经济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和比重。完善管理机制,将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职能按照上下对口、责权统一的原则调整到商务主管部门。

  必须针对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解企业之难,帮企业之困。一是抓好优惠政策的落实。全面梳理、及时调整已出台的促进投资贸易的各类政策举措,承诺的政策必须落实到位。用足用好税费优惠政策,切实依法投资者的权益。在严格执行国家政策的前提下,比照沿海地区实施的“五险一金”社保缴费标准,切实降低企业用工成本。二是在转变职能中提升效能。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下放审批权限,优化审批和办事程序。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项。三是加快构建化营商。着力规范公共服务和行政执法行为,严禁以罚代管和、乱作为现象,严格执行收费目录,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行为。及时查处一批严重影响经济的典型案件。

  需求导向、项目导向,为企业发展提供要素保障。一是强化资金保障。引导境内外金融机构加大对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服务外包产业及型经济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逐步将国际结算业务网点延伸到县域范围,支持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园区金融机构网点建设。在降低物流成本、减少进口关税金、加快出口退税速度、推进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提高信保补贴等方面出台具体措施,帮助企业降低财务成本。二是强化土地保障。积极争取用地指标,大力盘活存量土地,重点保障产业园区和重大项目、重大基础设施的用地需求。对重点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加快土地审批和办证速度,积极协调好拆迁建设中的具体问题,促进早投产早见效。三是强化能源保障。主要是要做好煤、电、油、气、运的调度和保障,优先保障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能源供应,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能源需求。四是强化人才保障。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造就一支国际化、复合型领导干部队伍,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招商人才和国际贸易人才,培育一批具备国际眼光的企业家群体。加强人才引进,有针对性地引进国际贸易、金融、物流、创意和服务外包领域的专业人才。在相应待遇、生活服务、公共配套等方面出台特殊政策,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