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风俗习惯> 文章内容

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西江模式”实践及意义

※发布时间:2018-5-20 7:04:58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长久以来,原生型的民族村寨旅游开发面临着许多难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随着旅游的开发,民族旅游村寨逐渐成为聚合村民、商户、游客、管理者等多个主体并存的旅游场域,如何协调他们的利益又确保其旅游健康发展作,需要考量当地旅游实践主体高超的发展智慧。

  自2008年旅游开发以来,在如何协调村民、商户、游客、公司等利益关系以及解决发展旅游发展问题上,“共生共建,共享共治”构成了西江旅游发展之道。

  旅游开发前,社区居民是西江苗寨最大的当然主体。旅游开发后,随着商户、游客的大量进入,“多元共生”成为了西江旅游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社会特点。因为旅游的出现,在当地党委的领导下,大家结成了“旅游命运共同体”,在景区建设、文化、脱贫致富等方面,各个主体近十年来齐心协力,共生共建。以文化传承为例,、公司每年都为村民提供活动资金,村两委负责组织活动实施,村民积极参与,构成了文化传承的共建活力,在旅游市场上,除了和执法部门的严格执法,村两委协同村民积极参与管理,西江千户苗寨之所以近十年来没有出现像国内其他景区重大旅游事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多主体“共建”的结果。

  “共享”就是在西江十年的发展中,公司、商户和当地社区居民共同分享旅游发展的红利和果实。这种分享,既体现出党和国家构建和谐社会中对公平的追求,也体现了各参与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旅游的“效率”。为确保红利分享,尤其对于确保发展能力相对弱小的社区居民的红利共享。当地党委作了制度设计上的有效安排,《西江千户苗寨文化补偿办法》自2011年实施以来,由西江旅游公司拿出18%的门票总收入作为文物励资金,分给各家各户,社区居民收益做到了“精准到户、精确到人”,截止到2017年上半年,西江苗寨文物励费累计高达9000多万元以上。户均多年累积达6万元以上,有力地促进当地居民的脱贫致富。

  “共治”就是执法部门、公司、村两委、民间组织在党委的坚强领导下,齐抓共管,为景区的共同治理出力出智慧。例如为协调好处理好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与冲突。为解决问题,减少旅游发展阻力,西江苗寨充分善用“老年协会”“建保会”、“调解委”等社会组织,充分运用苗族习惯法、村规民约、“鸣锣喊寨”等民间智慧,设立有碍旅游发展处罚的“四个一百二”,无论村民、游客、商户等多个利益主体,如有,均一视同仁给予惩罚。仅在2016年,经传统组织运用民间智慧化解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与纠纷就接近80件。这样做,既净化了旅游市场,又增强了旅游发展活力,从而利于村寨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

  本文来源于ipfs